北欧妈妈的自然养育法 没有糟糕天气只有穿错衣!从室内走向户外 从依赖走向独立 化解手机依赖+厌学 科学养育 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北欧育儿 自然教育 屏幕依赖 厌学拖延 书籍 图书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6099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7-03 02:10:03
  • 发布日期:2025-09-07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琳达·埃克森·麦格克(Linda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个瑞典妈妈的反向育儿观察日记。她在美国养育两个女儿,却发现两种文化对“孩子怎么成长”有天壤之别。两个女儿在美国长大后,变得越来越不爱出门、依赖电子屏幕,情绪也越来越焦虑。她决定逆流而上,坚持用瑞典人那一套“无论天气多差都出门”的方式,坚持带她们走出屋檐、拥抱自然,雨中踩水、雪地打滚、树林探险。

她亲眼见证了女儿们的惊人变化:

原本不愿出门的孩子,最后能徒步24公里;

不能专注的孩子,能够安静地享受3小时的车程;

屏幕依赖的孩子,主动忘掉iPad的存在;

甚至学习也变得主动,能自己做研究项目。

在这个凡事都追求效率、结果、成绩的年代,瑞典妈妈琳达用真实的育儿日记告诉我们: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困在屋檐下。成长的秘诀,从来不是管得多细致、规划得多么面面俱到,而是让孩子在自然中找回内驱力和生命力。

作者简介


琳达·埃克森·麦格克

瑞典裔美国作家,北欧户外生活哲学倡导者,她相信ZUI美好的童年记忆是在户外创造的,不论是跳水坑、挖泥土、抓虫子还是爬树。

作品曾登上多家美国主流杂志、报纸和在线网站,包括《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纽约邮报》《赫芬顿邮报》《今日心理学》等。她关于斯堪的纳维亚育儿方式的文章也发表在全球各大刊物上,包括《时代周刊》和Parents。

她还创立了博客Rain or Shine Mamma,为父母和其他照顾者提供每日户外游戏的技巧和灵感,无论天气如何。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风靡欧美的自然育儿畅销书,解锁孩子健康、自信、专注、自驱力的密码

孩子在自然中玩得够,反而更能静得住、学得快

不催不教,只是常去户外,孩子就能从“被动学”变“想要学”

孩子一旦有了“体力 专注 探索欲”,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一套应对“手机式童年”的北欧育儿方法论,化解让父母焦虑的4大时代问题

想让孩子动起来,却每天靠哄骗才出门?

→ 穿对衣服 放手尝试 家长陪玩=孩子自己想出去

孩子爱玩手机、坐不住、注意力差?

→ 每天户外30分钟,就能改善情绪、提升专注力,建立抗压底层体质

学龄前到底要不要学习学科知识?

→ “先玩够,才学得进”,保护好奇心比认字刷题重要一百倍

家长自己也太累了,怎么实现“松弛育儿”?

→ 从“事事主导”到“适度放手”,鼓励孩子冒险、搭建、犯错、负责,让孩子自发成长出“主心骨

亚马逊育儿榜畅销书榜/首、版权输出7个国家、获《出版人周刊》《柯克斯书评》等主流媒体一致好评

湛庐文化出品。

下载地址

序言


北欧人真的掌握了某种伟大的育儿秘诀吗?

“我不想出去。”

我4 岁的女儿诺拉站在玄关处,脚后跟像是粘在了地板上,嘴唇噘着,双臂交叉,发表着抗议。

她的姐姐,7 岁的马娅插话道:“妈妈,我们必须去吗?”

她们表现得就像是我在要求她们去打扫房间,或者是什么更糟糕的事情,比如逼她们吃讨厌的蔬菜。

“我想在家看电影。”

“但是地上有刚下的雪。有雪啊!你们不想堆雪人吗?”我模仿着《冰雪奇缘》里安娜公主的语气,期望她们对这部动画的痴迷能让她们回心转意。

我很清楚,她们只要一出门就会开始在雪地里打滚,很快就会把想看《芭比之时尚童话》的事情抛在脑后。问题是要怎么让她们出门。

“外面很冷!”马娅抱怨道,“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出门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很想告诉她们我小时候是怎么过的。那时候电视只有两个频道(除了周六早上,其他时间都不放动画片),而电脑游戏还存储在盒式磁带上。我必须踩着没过膝盖的积雪,步行5 公里去上学,往返都要爬坡。

然而等我一开口,嘴里却冒出了我一年级老师曾说过的话。

“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不合适的衣服!”为了掩饰逐渐滋生的烦躁情绪,我脱口而出的话里还带着一股不太自然的欢快语气。

孩子们一脸怀疑地看着我。然后诺拉尖叫道:“我讨厌穿滑雪裤!”接着她直接躺倒在地板上,像毛毛虫似的蠕动着脱掉了滑雪裤。

我告诉自己要冷静,深呼吸,数到10。

“我们试着出去待上15 分钟看看,怎么样?然后我们再决定是继续待在外面还是回家。”

有了折中的办法,我们终于在寒冷的2 月清晨走出了家门。为了给扭扭捏捏的孩子穿上滑雪裤、靴子、羊毛外套、连指手套、冬季夹克,戴上围脖和帽子,我已经汗流浃背,而且激烈的谈判让我有些疲惫。我不禁想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他们为什么不想去户外玩呢?

我们开车去了附近的公园。外面空气清新,天空湛蓝。我们在路上还看到几只松鼠在树上追逐打闹。但是除此之外,周围空旷得像月球表面一样。街上没有汽车、没有孩子,四周一片寂静。这座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已处于事实上的停摆状态。昨天晚上,天气预报说近期可能要下雪,降雪量为3 ~ 8 厘米。由于担心大雪和冰雹会影响交通和供电,人们下班后都赶忙回家给发电机加满油,并赶在商店关门前囤积了大量食物。超市里的面包和牛奶货架被一扫而空,就像资源紧张时期的采购潮一样。学校昨天通知将上学时间延迟2 小时,并提前取消了大多数非必要活动。今天一早,学校原计划的两小时延迟变成了全面停课,俗称“雪休”,而且本地政府也关门了。

我们走过的所有地方,包括公园里可以滑雪橇的小坡上,积雪都没有被人动过。起初,马娅和诺拉玩雪玩得太开心,都没有注意到这异样的寂静。女孩们在柔软的积雪上留下崭新的痕迹,接着又滚倒在地上,变成了雪精灵,咯咯笑着,乐个不停。马娅已经完全忘记了在玄关处上演的抗议大戏,她环顾四周,突然发现有些不对劲。“妈妈,其他孩子呢?”她问道,“他们为什么不来公园里玩?”

她的问题让我回想起了另一段时光和另一处地方。我出生于瑞典,在一个与阿拉斯加湾的纬度大致相同的小镇长大。小时候,我和朋友们的大部分空闲时间都在户外玩耍:挖泥巴、爬树、收集蛞蝓、看宠物兔赛跑、骑着自行车在家附近窜来窜去,还总是磕磕碰碰,腿上常常青一块紫一块。到了冬天,我们就去滑雪、滑冰,从种着一排排树木的陡峭山坡上坐着雪橇滑下,吃山上的雪,建造一些随时会垮掉的雪堡,偶尔还会在毫无戒心的同伴脸上拍雪取乐,这种行为通常被我们称为“拍雪骡”(mula)。

上幼儿园时,我们每天都要在户外玩好几小时,风雨无阻。在小学阶段,除非遭遇雷电,户外活动存在生命危险,否则我们根本不会在室内休息。我们知道抱怨户外活动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根据天气穿衣服,并学会忍耐风霜雨雪。我们走在校园旁的小树林的路上,就会忘记恶劣的天气,因为我们很快就沉浸在了树枝变成木马,森林变成城堡的假想游戏里。

虽然关于大自然对儿童以及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的研究在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大人们仍然本能地知道在树林里散步的好处。如果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让孩子们每天都在外面玩,答案似乎一目了然:“因为新鲜空气对身体好。”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以自然为中心的文化,集中体现在friluftsliv(意为“户外生活”)这个挪威语单词中。它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户外活动。这种生活方式如今已被视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并具备环保意识的孩子的关键。随着关于户外生活有益健康的研究逐渐兴起,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越来越多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将户外活动视为重要环节。在瑞典,课间休息时间(大部分都在户外活动)大致已经占到上学时间的20%。许多学校还计划将更多的教学环节转移到户外进行。“森林学校”,即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度过的幼儿园,在热爱大自然的父母中也越来越受欢迎。

在瑞典,自然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只是世界地球日那天的口号,也不只是教科书中关于蜜蜂和蝴蝶的描述。自然是瑞典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大自然的日常互动使许多孩子,包括我们这些成年人,成为积极提倡环保的人。因此,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在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和可持续性生活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我搬到美国并开始养育自己的孩子之前,让孩子每天都去户外玩耍对我来说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以至于我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的育儿方式。但等我的孩子长大一点以后,我发现许多户外运动场所,无论冬夏都是空空荡荡的。我开始意识到让孩子们在户外玩耍并不是美国的育儿常态,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虽然大多数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了解非结构化户外游戏的好处,但根据相关研究,这一代的孩子在户外玩耍的时间明显少于他们的父母。尽管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父母鼓励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户外玩耍”,但是一项涵盖美国 400 万儿童的研究表明,大约有一半的学龄前儿童并没有每日户外游戏时间。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电子娱乐现在平均每周占用他们近53 小时的时间。根据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数据,只有10% 的美国青少年每天都去户外活动。

与此同时,许多学校正在削减课间休息时间,以便在几乎已经没有任何空闲时间的一天当中再塞进一点课程,哪怕是刚入学的学生也一样要面对这样的遭遇。政府因为害怕诉讼,干脆禁止在城市里滑雪橇。家长们一方面恐惧车祸、绑架和大自然本身,另一方面又疯狂地热衷于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把越来越多的孩子圈在室内,导致孩子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等娱乐方式。曾经遍地都是孩子的街道和公园现在空无一人。伴随上述趋势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肥胖症、糖尿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其他行为问题。如今在美国儿童群体中,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比例是欧洲同龄人的3 倍。

假如让蹒跚学步的孩子更多地去观察真正的飞鸟,而不是在平板电脑上玩《愤怒的小鸟》;假如让幼儿园的“小花朵”成为莳花弄草的“小花匠”;假如让学校增加更多的课间休息,而不是标准化考试;假如让顽劣调皮的孩子有更多在户外释放精力的机会……上述情况会不会大有改观呢?

站在美国中西部乡村小镇的这处空荡荡的公园里,我思前想后,是时候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从我离开北欧到现在已经有12 年了,我在那里的少年时代,距今已有25 年。所以跟我小时候相比,家乡的文化肯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里的人们在如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否还知道该如何养育身心健康、热爱自然的孩子呢?如果是的话,他们是如何做的呢?

北欧人真的掌握了某种伟大的育儿秘诀吗?

目录


前 言 北欧人真的掌握了某种伟大的育儿秘诀吗?
第1章风雨无阻,出门第一
去户外吧,孩子会收获健康的体魄与强大的内心
第2章新鲜空气必不可少
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是最基本的育儿责任,仅次于食物、睡眠和父母的爱
第3章户外玩耍就是学习
童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不是通往成年的赛道
第4章森林学校,激发孩子探索的天性
自然中的孩子们,一半在感知,一半在创造
第5章泥泞越多,欢笑越多
脏一点没关系,增强免疫力和适应能力
第6章要冒险,也要承担责任
冒险游戏,孩子自信了,父母松弛了
第7章户外时光是最好的亲子时光
户外同行,打开多巴胺的开关
第8章把大自然搬到身边来
无论室内还是户外,自然教育随处可以进行

结 语 北欧妈妈的育儿密语:自然、自由、成长
附 录 斯堪的纳维亚语词汇表
致 谢
参考文献前 言 北欧人真的掌握了某种伟大的育儿秘诀吗?
第1章风雨无阻,出门第一
去户外吧,孩子会收获健康的体魄与强大的内心
第2章新鲜空气必不可少
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是最基本的育儿责任,仅次于食物、睡眠和父母的爱
第3章户外玩耍就是学习
童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不是通往成年的赛道
第4章森林学校,激发孩子探索的天性
自然中的孩子们,一半在感知,一半在创造
第5章泥泞越多,欢笑越多
脏一点没关系,增强免疫力和适应能力
第6章要冒险,也要承担责任
冒险游戏,孩子自信了,父母松弛了
第7章户外时光是最好的亲子时光
户外同行,打开多巴胺的开关
第8章把大自然搬到身边来
无论室内还是户外,自然教育随处可以进行

结 语 北欧妈妈的育儿密语:自然、自由、成长
附 录 斯堪的纳维亚语词汇表
致 谢
参考文献

短评

    产品特色